Menu

失眠 (Insomnia)

常見失眠種類

● 短暫性失眠(transient insomnia)
1. 晝夜輪班工作者(shift worker)
此種病患因其睡眠及工作的週期,違反身體上的睡眠覺醒生理時鐘,有些人能夠適應,但有些人卻不能夠適應。

2. 時差反應(jet lag)

3. 調適性的睡眠疾患(adjustment sleep disorder)
此類失眠又稱為短暫性的精神生理性失眠,乃因一時情緒的興奮、激動、憤怒或悲傷,而造成無法入眠,症狀通常最多在1至2個月會逐漸好轉

4. 環境性的睡眠患疾(Environmental sleep disorder)
干擾睡眠的物理環境因素。

● 短期性失眠(short term insomnia)
1. 持續性的調適性睡眠疾患(Persistent adjustment sleep disorder)調適性睡眠疾患是因一時情緒的起伏,其中有些情緒的緩和需要久一點的時間(1至2個月)來平復(例如喪偶、離婚等),此時就會造成持續性的調適性睡眠疾患。

2. 急性疾病導致的失眠(Acute Medical condition)
當人患有一些急性的內科或外科疾病(例如:盲腸炎、肺炎等)時,常因疾病本身產生的不適感(例如:疼痛、發燒等)或治療藥物有中樞神經的刺激作用,導致患者難以入眠或睡眠斷斷續續。但一旦疾病緩解或藥物的停用,失眠症狀會緩解。

● 長期性失眠(long term insomnia)
1. 精神生理性失眠(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)病患起初因某種原因造成短暫性或短期性失眠(例如:家庭失和、金錢糾紛、時差問題或一時情緒上的壓力),但當此種造成失眠的原因消失,失眠症狀卻仍然持續,病程可達數月、數年或數十年。治療此種失眠症,必須以行為治療為主,藥物治療為輔,讓人重新學習如何睡覺,佐以藥物,才能夠竟全功。行為治療,目前最常用的是睡眠縮短療法(sleep restrictiontherapy)、放鬆治療(relaxation therapy)及刺激控制(stimulus control)等療法。

2. 特發性失眠(Idiopathic insomnia)
此種疾患病因並不清楚,可能跟腦中掌控睡眠功能的神經元功能較差有關。

3. 睡眠狀態錯覺(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)
這些人抱怨晚上睡覺時間很短,頂多1至2小時或2至3小時,甚至有些人抱怨整晚都沒睡。但經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檢查,卻發現他們的睡眠結構正常且睡眠時間大都長於6.5小時,且經過多次睡眠潛伏時間測試(MultipleSleep Latency Test , MSLT),亦發現其平均值大於10分鐘,並沒有白天嗜睡的現象發生。

以前認為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,但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,此種病患不是精神上的問題,應該是腦部神經的問題,只是目前我們無法利用現有的儀器來偵測到他的異常處。這類病患的治療反應良好,以放鬆治療為主,藥物治療為輔。

4. 不適當的睡眠衛生(Inadequate sleep hygiene)
違反睡眠衛生的原則而造成失眠的問題。

5. 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(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)
此種病患的睡眠覺醒週期同樣為24小時,只不過他生理時鐘睡眠時間的設定比正常人往後延遲約數小時,通常是凌晨2點以後才能睡著,往往睡至早上10點至12點才起床,甚至有些患者需睡到下午1、2點,無法適應現今的社會生活及工作步調。

6. 呼吸暫停症候群(Sleep Apnea Syndrome)
患者往往入睡容易,但由於呼吸中止現象頻繁,產生缺氧現象,導致病人的喚醒反應,常伴有喘息、咳嗽、嗆到喉嚨及胸口灼熱感(heart burn)等症狀,有些病人會抱怨失眠,但有些病人卻會抱怨白天嗜睡。

7. 不寧腿症候群(Restless Leg Syndrome)
上床睡覺時,覺得有東西在兩個下肢裏爬來爬去,好像是癢又不是癢,有些病人是感覺酸痛,另外有些病人感覺到刺刺的感覺。

8. 週期性肢體抽動(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)
病人入睡後,通常在淺度睡眠期出現,大拇指向上及足背向上彎曲合併膝部及髖部的連續性彎曲動作,這種肢體運動會反覆性的發生,故稱為週期性肢體抽動。侵犯的部位,大都為兩側下肢,有時只有一側抽動,但是有時為兩側同時抽動,情況嚴重的話,還會侵犯兩側上肢。

9. 神經疾病(Neurological disorder)引起的失眠症
因為睡眠是由腦部神經元所控制,因此腦部神經一旦有了問題,便極容易產生睡眠的障礙。

10. 精神疾病(Psychiatric disorder)引起的失眠
許多精神方面的疾病亦會造成失眠的困擾,但失眠往往是他們的症狀之一,通常還會有其他精神方面的症狀表現出來,不會單單只以失眠的症狀來表現。
常見的精神疾病,如精神分裂症、憂鬱症及焦慮症等。治療上應以本身精神疾病的治療為主

11. 睡中異常(Parasomnia)
睡中異常包括一大群的疾病,如夢魘(nightmare)、夜驚(sleep terror)、夢遊(sleep walking)、睡驚(sleep start),夜間癲癇及睡眠癱瘓(sleepparalysis)等

12. 內科疾病(Medical cause)引起的失眠問題
有些內科疾病喜歡在夜晚發作或在晚上睡覺時症狀變得更嚴重。像夜晚心肌缺血症(Nocturnal cardiac ischemia)、夜間癲癇(nocturnal seizure)、睡眠相關氣喘(sleep-related asthma)、睡眠相關頭痛(sleep-relatedheadache)及睡眠相關胃食道逆流(sleep-related gastroesophageal
reflux)

13. 藥物或酒精引起的失眠(Medication or Alcohol related insomnia)
一些藥物的不當使用亦會引起睡眠的問題。

14. 入睡相關性睡眠疾患(sleep-onset association disorder)
這個疾病主要好發於孩童,在睡前一定要某種情況或狀態出現時,才容易入睡,例如一定要有人抱著搖晃,或要抱著奶瓶,或要含著奶嘴,或要聽收音機,或要抱著玩具娃娃才能迅速入睡,否則入睡困難且容易半夜醒來。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見於大人,例如某些人一定要在睡前看看瓦斯有沒有關,或巡視一遍門窗是否有關好,才能安心入睡。

15. 設定限制性睡眠疾患(Limit-setting sleep disorder)
這個疾病亦是好發於孩童,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,每到夜晚該上床的時間,常藉故拖延上床時間。

如何改善失眠?
• 避免午睡過長或白天睡覺
• 避免早晨以外時段飲用咖啡
• 睡前避免吃太多東西
• 睡前避免激烈運動
• 睡前不抽菸不飲酒
• 保持臥室黑暗與安靜
• 早晨或午後的常規運動
• 固定一套幫助入睡的放鬆方法,例如腹式呼吸法、舒眠音樂等
• 睡前不滑手機

參考資料: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、臺灣醫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