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自於
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?nid=3217

 

敏感肌易染接觸性皮膚炎 日常用品藏致病元兇

敏感肌代表的是一種肌膚狀態,容易受內/外在等因素(情緒、壓力、飲食、日曬)誘發乾燥、

泛紅或脫屑。先天性敏感肌包含異位性皮膚炎和酒糟;後天性敏感肌則和肌膚保養不當,

像是洗臉方式錯誤,缺乏防曬、保濕,或是年紀的變化相關。

皮膚過敏則是指皮膚接觸特定過敏原或刺激物質而產生發炎反應,例如接觸到強酸/強鹼或長期接觸清潔劑產生

「刺激性」接觸性皮膚炎(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);抑或是反覆暴露化學製劑、香料、防腐劑、金屬等,

產生「過敏性」接觸性皮膚炎(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),可見紅、腫、癢、脫皮等類似濕疹的發炎反應。

然而,有「敏感肌」的人,在臨床上,確實會比正常膚質的人容易受刺激而造成「接觸性皮膚炎」。

 

生活中許多過敏原常是引起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」的兇手,例如鎳、乳膠、祕魯香精、對苯二胺等。常見元兇如下:

1. 鎳:是最常見的過敏原,常存在於耳環、項鍊、手錶及皮帶扣之中,這些配件內含的鎳引起過敏時,

會相對應地在耳垂、後頸、手腕、肚臍周圍的位置產生皮膚炎,因此醫師可以藉由濕疹的位置去判斷可能造成過敏的配件和過敏原。

2. 乳膠:有些人接觸乳膠手套或是乳膠製品會引起皮膚發炎、起水泡,甚至會因為吸入懸浮於空氣中的乳膠蛋白而引起立即型

過敏反應,而乳膠蛋白的結構和香蕉、酪梨、奇異果、栗子、水蜜桃等水果的某些成分相似,因此對乳膠過敏者也會容易因為

吃入這些水果後產生過敏反應,稱作乳膠水果症候群(Latex-fruit syndrome)。

3. 祕魯香精:為一複合樹脂,含有多種化合物,聞起來有香草、肉桂味,常用於香水、保養品或食物作為提味用,而番茄、香料

(香草、肉桂、豆蔻、丁香)、柑橘類也含有祕魯香精的成分,所以對祕魯香精過敏者,在食用以上食物時也須注意過敏的情形。

4. 對苯二胺:p-Phenylenediamine,簡稱PPD,為染髮劑的常見成分,顏色越深的染髮劑,其PPD含量可能越高,

容易在髮際線、耳際、後頸,甚至眼皮引起皮膚炎。

 

皮膚哪裡出問題? 依部位可推敲可疑過敏原

除了從成分分析,我們也可以從過敏性皮膚炎發生的位置去推測可能的過敏原:

1. 頭皮:頭皮常見過敏原來自於染髮劑、燙髮劑或洗髮精,但是由於頭皮比較厚,抵抗力強,因此過敏性皮膚炎多出現在髮際線、

耳際、後頸或是眼皮(沖洗頭髮時流至臉上)。

2. 眼皮:對睫毛膏、眼線、眼影、指甲油(塗完指甲油後手指接觸眼皮)的成分過敏。

3. 嘴唇:護唇膏、口紅、唇蜜、指甲油、牙膏、牙線、漱口水、香精。

4. 頸部:首飾、香水、指甲油。

5. 腋下:除臭劑、止汗劑。

 

而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」的過敏原,我們身體在第一次接觸時,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被激活,並對該過敏原有了記憶,

但是並不會馬上引發過敏反應,這過程稱作「致敏化」(sensitization),這過程大約需經過10~14天。而當再次接觸到同樣過敏原時,

身體才會對過敏原反應,產生紅、腫、脫屑、癢等皮膚炎的症狀。

這就好比家裡第一次遭小偷後,開始有了戒備,當小偷第二次光顧時,由於有先前的經驗和準備,馬上反應將小偷逮捕歸案。

因此先前使用某化妝品沒事,不能就這樣推論它不是引起此次接觸性皮膚炎的兇手喔!

要是懷疑自己有接觸性皮膚炎時,可先停止使用可疑的產品,避免再次暴露於過敏原,並且儘早尋找皮膚科醫師就診,接受治療。

醫師也能利用「貼敷試驗」(註),協助診斷出引起過敏的產品,早日讓患者釐清一切。

註:貼敷試驗,將各種懷疑的過敏原滴在一塊塊小貼布,並貼在背上,觀察皮膚的反應,藉此判斷引起過敏的元兇。

<以上內容由雙和醫院皮膚科總醫師陳昱璁與Patty Chou共同撰寫>